目前分類:資訊分享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數據  

書名:大數據(Big Data)  作者:麥爾荀伯格、庫基耶(天下文化出版)

/以斯帖統計顧問公司整理

 

 「巨量資料」、「海量資料」、「大數據」這一類的字眼,都是big data的翻譯,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和庫基耶(Kenneth Cukier)這兩位最頂尖的巨量資料專家,合寫的這一本《大數據》,書中提到幾個重要的觀念,使我們對「大數據」有了初步的概念

 

1.「更多資料,樣本=母體的時代來臨:過去資料不足的時代,也就是小量資料的時代,由於很難掌握到全體的資料,只好抽取樣本,發展種種統計技巧去推估母體的概況。但是在巨量資料時代,掌握全體的資料已不是夢。巨量資料的「巨量」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概念,指的是有完整的資料集。

2.「擁抱不精確,宏觀新世界」:容忍各種不精確(也就是雜亂),可能是件好事,放寬允許的誤差值,手中就有更多的資料,就更能看到全貌,資料量增大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需要接受雜亂的事實,並從精確走向可能性。

3.「找到相關性,不再拘泥於因果關係」:在原本小量資料的情境下,相關性就已經相當實用,而巨量資料靠著相關性,我們對事物的觀察就能更快、更輕鬆、也更清楚。在分析某個現象時,不用抽絲撥繭找出它運作的道理,只要找到有用的指標即可。靠著相關性,就能抓住現在,預測未來。

文章標籤

est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適逢『朱銘美術館』十五週年紀念,幾天前特地慕名參訪。在館中聽到館員的熱情導覽,在她的解說中,國際級雕刻大師-朱銘的每個作品都彷彿有了溫度、有了生命一般,正如朱銘老師對生命、對土地、對親情的執著與熱情,於是每一個作品的背後都有了豐富與精彩的故事。

 朱老師的作品不僅熱情奔放,他那簡潔俐落的刀工,他所使用的多元媒材,都讓人大開眼界,除了過去眾所皆知的太極系列與木雕系列,他也用海棉、陶土、金屬、布疋、石頭、保麗龍等作為材料。

朱銘老師已年屆76歲,在過去15年間,他為買地、興建美術館、維持美術館的運作,幾乎傾其全力,將他一生所有的都付上了,仍舊連年虧損,且不見政府補助,於是印證了一件事,在台灣從事文創工作,通常是一條艱辛與孤單的路。

希望更多的企業與民間,大家一起攜手合作,透過各種行銷管道,讓這座充滿生命力的美術館能夠國際化且有永續經營的未來,並成為國內藝術發展與傳承的重要殿堂。

 以下是當天所參觀的各系列作品

DSC08744  

人間系列─跳傘

飛行員的身體飽滿且有漂亮的弧度,是由麻繩捆綁海棉後再灌模,而飛行傘的材料是不鏽鋼,是非常大件的戶外作品。

  

文章標籤

est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在敦化北路的高樓裡,眺望著玻璃窗外的遠山,以及反射在大樓玻璃的夕陽,一群聽了一天的『社會企業』課程的年輕人,即將要結束充實的學習之旅,並帶著自己的夢想繼續往前走。

 

社企流1   

 

筆者代表公司和一群『夢想自造家』一起學習與交流,每個年輕人都懷抱著能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與改變的夢想齊聚在『DOIT;Delivering Open Innovations for Tomorrow共創公域』 的教室裡。有的年輕人想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有的想照顧街友、身障朋友;有的想透過小農的栽種推出新的酒品,幫助小農改善生活;有人已成立毛小孩的資源整合網路平台,提供照顧寵物相關資訊以及為動物保護法的改革發聲;有一群年輕人為著幫助孩子在面對國、高中數學學習的障礙,提供思考引導,並將有意願的老師鏈結到教學平台上;還有為著公益而號召志同道合者騎腳踏車走入偏鄉幫助弱勢族群,更幫助自己與參與者走出舒適帶,挑戰自我、認識自我極限的騎喚之旅。

 

社企流2   

 學習商業模式帆布圖

 

每個來自社會各領域的菁英,各個都是夢想自造家,正在為自己以及社會編織更美的願景,而每一個熱血年輕人改變的一小步,正是社會改變的一大步。從身旁的學習夥伴身上,看到的不是對經濟不景氣感到哀嘆,而是全神貫注地學習,積極地挑戰自我,蘊釀美麗善念的年輕人。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抗壓性很低,無法接受碰撞的草莓族。然而,我眼前所看到的是肩負社會改革而提出各種創新與創意的一群年輕人。包括今天為我們上課的兩位年輕講師,也是夢想自造家,其中一位是『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的創辦人,希望透過介紹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累積大家對於「如何用商業力量改變社會問題」的知識與智慧。

 

文章標籤

est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筆者從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癌症已經有解:維生素B17 (http://tw.gigacircle.com/1827492-1),文中提及克雷布斯博士(Dr. Krebs)[ 註:出生於1911建議:『成人每日以10粒杏仁來預防癌症,每日30-50粒為癌症病人的營養補充品。』

 

因為好奇, 今早查了一些網路資訊, 發現克雷布斯(Krebs)曾被退學, 且無博士學位(Wikipedia)[1]。他宣稱維生素B17的療效,而維生素B17來自有苦杏仁苷(laetrile)的植物中提取合成的化學物質,苦杏仁苷是來自非柑橘類種子,例如櫻桃、杏仁等。克雷布斯認為維生素B17可分解苯甲醛和氫氰酸,對腫瘤細胞可有選擇性殺傷作用,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他因此研發成藥物並公開販售

 

杏仁  

 

事實上,有文獻指出,食用過多的苦杏仁苷可能造成氰化物中毒。若大家有留意維生素的分類,維生素B群包括:B1B2B6B12、葉酸、泛酸、菸鹼酸、生物素等,並無B17。一則台灣的新聞指出,一罹癌老翁服用購自網路的維生素B17,因服用過量造成氰化物中毒[2]

 

有一篇被列入Google學術蒐尋的文章The Cancer Business」即提出所謂癌症正規療法(放化療等)提供美國癌症工業大筆獲利,是醫學界為獲暴利的騙局,並提出這些療效的有限性, 以及維生素B17在癌症治療上的優勢[3]。姑且不談臨床上的療法對癌症病人的健康傷害,抑或為騙局否?這篇文章的出處標示不清,其學術公信力大打折扣,不過國內外的網站仍不乏堅稱維生素B17具有療效的民眾。

文章標籤

est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在以斯帖的部落格發表了「21世紀最夯的職業資料科學家」一文,文中不難看出統計學與產業營銷策略的息息相關,而統計學在生活各個領域的應用更是隨處可見,統計學的應用與發展勢必是未來重要的趨勢。然而很多的時候,統計學仍是鎖在象牙塔內的高深知識,艱澀難懂的語言與數學公式,讓人望而卻步,遑論如何與生活連結,甚至讓普羅大眾善用簡易的統計方法,使生活中摭拾可得的數據成為點子與創意的來源。

  

今天要介紹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統計與生活』,該課程係提供給文學院與法律學院學生選修的課,顧名思義,課程會不斷環繞在日常生活的相關議題,藉由讓學生瞭解量化推理與數學的思考方法,以及瞭解生活上常用的統計分析工具的理論基礎,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統計學「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完美的特質」。

 

以下是台大開放式課程的相關網址,提供了這門課完整的上課影音與講義,且可自行下載,對國人的統計教育無疑是開啟了更便捷的學習管道。該課程的上課內容已集結成書,書名即為「統計與生活」,在國內各大網路書店都可購買,教師群以台大的統計學教授掛帥。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16

 

筆者在台大的批批踢看到上課學生的留言,不禁莞爾,有學生說道:「想混學分? 選統計與生活就對了!... 想要被當掉比拿grade A還要困難。」、「想學到東西? 選統計與生活就對了!...另外試想和心儀的女同學/男同學,一起觀賞日劇時,能解說偏差值所代表的意義;一起收看新聞時,能講解民意數字的背後意涵。必定增進生活情趣,兩人感情加溫。」,還以統計與生活是好(甜)的課。」作總結,看來統計老師們的用心,學生都感受到了。由於課程偏重在課後的分組討論,學生們利用統計學所發揮的創意就更無邊無際,如此一來,統計不就脫下了艱澀的外袍,以親切之姿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之中,這應該才是教授統計學最重要的目的吧!

文章標籤

est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是一個近幾年被廣泛談論的職業,2012年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指標性刊物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以『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介紹『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在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上的價值與定位,而您聽過或是知道何為『資料科學家』?

 

在一份科技報(Tech orange)對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昇瑋的專訪中提到:「資料分析的歷史不是現在才開始,資料科學家其實早就存在,差別只在是否能夠以創新的作法,利用資料、分析資料而已。」

 

一般人想到資料科學家,便會與巨量資料(Big data)聯想在一起,GoogleFacebook、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等網路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Big data,為決定網站功能,他們導入資料分析的技術,以採掘出有創意且有價值的資訊,資料科學家在這環節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陳昇瑋說:「Big Data 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具有Volume(量大)、Velocity(進入和處理速度快)、Variety(變化大)這三個特性。若要以量來定義,有一說法是,Big Data 至少要在數十 TBTerabyte)到數 PB Petabyte)之間。」【註:1PB=1000TB】,但事實上要符合Big級資料量的案例並不多,在台灣更少。

 

因此,資料科學家分析的範疇並不侷限於Big data,乃是透過運用資料分析的技術,創造更高的商業附加價值。網路資訊雜誌轉載一篇關於LinkedIn如何利用資料分析技術決定網戰功能的文章,文中提到:「Linked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解決方案(即招聘)、市場解決方案(精準廣告)、訂閱產品(針對個人的付費加值服務)構成…實際上,LinkedIn的這一整套業務,尤其是商業模式,是由資料分析和處理能力驅動的。」而陳昇瑋與Gogolook團隊分析 Call Pattern,研究詐騙電話的行為模式,也為10人團隊創造5.3億的價值,目前已賣給韓國最大的網路服務公司 NAVER

 

究竟什麼人可以成為資料科學家?資策會的課程招生文案中,出現引人注目的文字:「成為擁有百萬年薪的資料科學家,從這裡開始當上資料科學家,等於擁有一張年薪百萬元的入場券。」玉山銀行人資長王志成表示,資料科學家是銀行業競爭的秘密武器,因此升遷的機會也比其他職位多得多,而且預計工作三年左右,年薪至少超過百萬,是目前正夯的職業(SAS, 2012)當巨量資料在全球方興未艾之際,根據SAS(賽仕)公司的統計,總計全球企業約需170萬名資料科學家。在台灣,Big Data的應用雖然才剛剛萌芽,但是要面臨的幾項重大挑戰,除了資料分析人才不足之外,其他還有在地顧問服務不足以及對資料價值的敏感度不足的問題,而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巨量資料在台灣市場的發展(SAS, 2013)。資料科學家的工作職缺,從2011年開始急速攀升,成為前10大熱門職缺。中華資料採礦協會榮譽理事長謝邦昌認為:「許多人以為只有大型企業才需要資料分析演算,但事實不然,即使是中小企業,同樣存在解析Data的需求。預估台灣需求的人力,大約會是在1萬名以上。」(余采霏, 2014)

文章標籤

est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